|
|
|
|
|
|
|
站内
站内
站外
首 页
本馆简介
文化动态
民间文化
文艺作品
对外交流
非遗文化
免费开放
专题栏目
《龙门》杂志
本馆简介
馆长介绍
部门介绍
联系我们
首页
>
文化动态
文化动态
司马迁民间祭祀
发布日期:2020-10-13 15:31:02 来源:
本站整理
作者:admin 点击:次
司马迁民间祭祀
在韩城西南嵬东原上,坐落着一个古老而幽静的小村庄——徐村,这里四面环沟,交通闭塞,风景秀美,民风淳朴,乍看它与其他古老村庄并无二致,可当你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后,便会领略到它的神秘与独特。
立于村口的石砌牌坊,上刻“法王行宫”四字,倒念暗喻 “宫刑枉法”;沿土坡而上,法王庙两旁竖有“真假真假真真假真假分不清,错隐错隐错错隐错隐辩未明”的对联;村中建有“风追司马”的牌坊、年久失修残垣断壁的汉太史遗祠;这里名为“徐村”,但千余村民中,并无一人姓徐,而姓冯、同;这里最盛大的节日并非春节,而是清明……点点滴滴,穿越时空,诉说着故事,还原着历史……
这里千百年来遗存着冯、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、共奉一个祖先的传统,共称司马迁为司马爷;两姓族人一直有着“冯同一家”、“冯同不分”、“冯同不婚”的规矩;祭祀活动中保持着唱跑台子戏等独特的民俗文化,这些在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,独一无二。
因为这里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---司马迁的后裔居住地。其间种种遗留下来的人文风貌都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、密不可分。
西汉王莽时期,司马迁的重孙被封为史通子。东汉建立,司马迁的儿孙感到家族安危会因此受到牵连,便隐居河南嵩阳,司马徽将自己的儿孙改姓,长门为冯,二门姓同,几经周折后,迁回老家,隐居徐村。为防止朝廷降罪,在祭奠祖先时,总是在清明午夜时分于村西司马迁真骨墓旁以祭神的名义进行。徐村民谚道:明为五社把神敬,实为子孙祭祖宗。汉宣帝年间,两姓族人于清明前夕在真骨墓旁悄悄祭祖,忽传京城钦差直奔徐村而来,族人惊恐万状,狂奔至村东九郎庙,焚香祭神,以转移视线。后得知是司马迁外孙杨恽,一奉母亲司马英之命回乡扫墓,二回舅家报喜---汉宣帝已正式准许《史记》公诸于世。徐村族人转惊为喜,敲锣打鼓,以示庆贺。而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化凶为吉、转悲为喜之事,以后每年清明节,徐村人总要唱“跑台子戏”,用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气氛来祭拜先祖,纪念《史记》重见天日的这一天。
这就是最为人说道的徐村清明祭祀所唱的“跑台子戏”。
在每年清明前夕的午夜时分,徐村冯、同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,着礼服,抬香案,献供品,在村西真骨墓旁敬神祭祖。戏台上鼓乐齐鸣,戏台下烧香叩拜,唱戏祭祖同时进行。黎明时分,戏台上突然灯火全灭,鼓乐皆停,演员不卸装,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,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、抬香案,跟在演员后面,向九郎庙狂奔,履失不能找,冠掉不能拾。而在正台——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早有准备,见演员跑进,立即鼓乐奏鸣,大戏又接着开演。其速度之快、动作之敏捷,是相当惊人。据徐村人讲,徐村有五个唱社,同姓4家,冯姓1家,每年轮两个唱社唱对台。唱对台戏的时候,东台和西台互相窥视,又有“东起西落”之说。东台开戏总在头,东边一开戏,西台马上就开唱,而向九郎庙跑的时候,东台却要紧盯西台,只要西台有“落”的趋势,东台马上做好“跑”的准备,而西台尽可能的掩饰以免被发觉。在九郎庙上双方仍是互相窥视,对台戏的胜负无专人评定。因为唱戏的目的仅在于纪念先祖司马迁。而这种以戏台的变动转移而形成的跑台子戏,就成为了徐村人特有的祭祖方式。
第二天是正清明,徐村人欢度清明的活动才正式开始,全村人如过年般喜庆。冯、同两姓族人前往司马迁祠墓祭拜,头戴迎春花,喜食沾福馍。村中巷道搭建着柏枝牌楼,红绸横额上书有歌颂先祖的联句,家家门口张贴着红纸对联,门楣上悬挂红纱灯,入夜通明如白昼,对台上唱大戏,亲戚朋友纷至沓来,商贾小贩摆摊叫卖。全村处处欢声笑语,一派热闹景象。正所谓:别村清明泪涟涟,徐村清明胜过年。
风追司马,蔚成风气;文脉昌盛,世代传承。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不仅体现了司马迁后裔对先祖的崇敬,为研究司马迁其人、其事、《史记》和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一部“活字典”,其伟大精神更影响了千余年来韩城社会文化的发展走势,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,具有重要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和社会价值。
2005年,在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——“风追司马”大型电视直播节目中,陕西电视台对此做了详尽报道,使人们认识到司马迁民间祭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。自此,韩城已连续多年举办大型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及拜祖活动,引起司马后裔和海内外华人的极大关注。2007年,司马迁民间祭祀被陕西省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司马迁民间祭祀是一种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缅怀!而这,是一种文祭,更是一种心祭!
版权所有 2006-2014 韩城市文化馆 保留所有权利
联系我们
陕ICP备06012104号
技术支持:韩城热线网站